首页 资讯 正文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体育正文 54 0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点亮高原(gāoyuán)孩子的教育之光。本报记者(běnbàojìzhě) 李娜 魏雅琪 摄 学校聘请了专业(zhuānyè)的书法老师为学生教授书法。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 这样的课堂,学生很喜欢。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本报记者 王宥力(wángyòulì)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后的一些感想。读完这部作品,再结合老师讲授的知识,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生活在(zài)一个伟大的祖国。我们的学校是上海援建的,是党的关怀(guānhuái)和东西部协作以及对口支援的好政策,让我们能(néng)在省会城市安心(ānxīn)学习,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和同学(tóngxué)们都非常珍惜,也十分感恩……” 6月11日(rì),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思政课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青少年(qīngshàonián)铸牢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共同体意识读书分享会正在进行。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尼东拉(lā)毛的分享,思绪被拉回到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的那一天。 老师和同学们清楚地记得,那天(nàtiān)习近平总书记观摩了一堂主题为“新时代、新家乡”的思政课,尼东拉毛用标准的普通话向习(xiàngxí)爷爷讲述了家乡的今昔巨变(jùbiàn)。 也记得,习近平(xíjìnpíng)总书记“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bāngzhù),特别(tèbié)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这其中,很重要的(de)一个就是教育对口帮扶,要把孩子们培养好,这有深远的意义”的殷殷嘱托。 还(hái)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上海援建的(de)这所学校(xuéxiào),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各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shēnyuǎn)。希望孩子们倍加珍惜这里的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努力为自己赢得人生出彩(chūcǎi)的机会”的殷切希望。 教师(jiàoshī)肖飞雪看着同学(tóngxué)们精彩的分享忍不住频频点头:“今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读书(dúshū)感悟(gǎnwù)谈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lǐjiě)。同学们说得很对,伴随着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校长常途看着孩子们心怀感恩、自信大方的模样,欣慰地笑(dìxiào)了。从皖北考到上海,躬耕三尺讲台,他笃信“教育改变命运”,组织一声召唤,义无反顾地踏上高原。这一年,他看到了孩子们比以前更加刻苦努力、团结奋进的成长,看到了老师们牢记嘱托,滴滴心血(xīnxuè)化栋梁的决心(juéxīn),看到了全体师生(quántǐshīshēng)和睦(hémù)友爱、携手共进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jiǎnghǎo)中国(zhōngguó)共产党和中国特色(tèsè)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mínzútuánjié)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为了这份嘱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de)方式开展(kāizhǎn)思政课工作,使思政课的教育有形有感,让学生做到“知信行”统一,努力把这里的学子培养(péiyǎng)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fāzhǎn)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肖飞雪说,每一名老师都在通过深挖学科背后(bèihòu)的延伸知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一名物理(wùlǐ)老师,他(tā)将物理学科和国防(guófáng)知识相结合,同学生分享“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年,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精气神(jīngqìshén)都发生了很大的(de)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让我们以前只能(zhǐnéng)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方针政策更加具象化了,真真切切地(dì)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孩子的牵挂就在身边,心里特别温暖。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我更加坚定,为了这些孩子自己有多大(duōdà)力量,就要贡献多大力量。” 除了每两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学校利用假期的实践性(shíjiànxìng)作业,让学生去了解、观察家乡的巨变;组织全部(quánbù)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开展研学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组织师生赴(fù)“两弹一星”基地开展《赓续红色(hóngsè)印迹 共筑民族团结》等研学活动,了解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组织各班级品学兼优学生赴上海(shànghǎi)开展“沪果情 同心缘”红色研学活动,了解党史、国家建设成就、开展“三交(sānjiāo)”活动。同学们还(hái)一起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闹海》;教室图书角的红色书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kēxuéjiā)故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chéngzhǎng)。 “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gòngtóngtǐ)意识的(de)(de)三个抓手,我觉得同学们做得很好。”常途笑着说,“民族团结从来不是喊在嘴里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付诸的行动。这不是我说的,是学生(xuéshēng)说的。” 目前,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在投入建设(jiànshè)人工智能实验室,常途说要让孩子们跟上时代的步伐(bùfá)。“我们现在(xiànzài)可能是落后一点,但不代表我们永远落后,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常途信心满满(mǎnmǎn)。 时序更替,岁月静好。去年仲夏,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西宁(xīníng)民族中学师生心中种下的种子(zhǒngzi),如今正在向阳成长。 《青海日报(rìbào)》(2025年06月12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rìbào)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zhuǎnzǎi)!
站在南山赏西宁美景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