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他写清贫不坠青云之志(zhīzhì)的(de)中国娃,写相依为命的共和国,写老百姓(lǎobǎixìng)的每一天,写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节庆活动会歌、开幕式主题歌,写老少边贫困地区文艺扶贫(fúpín)歌曲,写气势恢宏的系列大型组歌,写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唯有不变的真情贯穿(guànchuān)始终。
他就是从图书馆里(lǐ)走出的作词名家(míngjiā)、为时代放歌的曲波。从《中国娃》到《中华全家福》,从《劳动创造(chuàngzào)幸福》到《红色照金》,曲波作词的1000多首歌曲(shǒugēqǔ)里,有生活的感悟,有人性的温度,有人民的心声,更有时代的强音。
从书海“游”出来(chūlái)的词人
初夏的风轻轻掠过烟台养马岛,带着微咸的海味和阳光的温度(wēndù),给环岛路增添了一抹(yīmǒ)清新。
海边长大的(de)曲波,闲暇之余常习惯性环岛漫步,赏浪花轻舞,眺舢板摇曳,望鸥鸟竞翔(jìngxiáng),或在慢行中构思(gòusī)一首(yīshǒu)词作,或驻足记下偶得的佳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东的崇山阔海塑造了我的情怀、抱负和(hé)格局,无论走到哪儿,一想起故乡的海,我就会灵感如潮、激情澎湃。”曲波说。
环岛路东端,一处松梅掩映的(de)小院温馨又别致,这里便是让曲波文思泉涌的工作室(gōngzuòshì)。工作室多功能厅墙上,四个遒劲的大字“放歌时代”格外(géwài)醒目。
“作为文艺战线(zhànxiàn)的一员,应自觉用(yòng)歌曲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留下(liúxià)音乐注脚,为同心前行的中国人、为铿锵逐梦的时代,喊响加油的号子,擂响奋进的鼓点。”曲波以一口颇具(pǒjù)穿透力的浑厚男中音,向记者讲述他对“放歌时代”的理解。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曲波出生(chūshēng)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de)家庭,父亲从事宣传工作,母亲是文学爱好者(àihàozhě),给他(tā)起的名字也承载着父母希望他能像《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一样成为文学家的心愿。在父母的熏染下,曲波从小就对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各类书刊珍爱有加,总是通过各种(gèzhǒng)途径搜集阅读。
1980年,曲波入职原(zhíyuán)牟平县图书馆,他仿佛一下子跳进了书籍(shūjí)的海洋。“当时我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读了很多同龄人难以接触到(dào)的海量书籍,并开启了自己(zìjǐ)的业余创作生涯(shēngyá)。”曲波说,图书馆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终生,也为他后期歌词创作及横向拓展打下了厚实宽博的基础。
忆起与歌词结缘,曲波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与三“海”有不解之“缘”。一是“大海”,他(tā)(tā)从小就痴恋家乡的海,在他眼里,千里海岸就是金色旋律,万顷(wànqǐng)浪花就是一海音符,而他则特别喜欢在风急浪高(fēngjílànggāo)的天气跑(pǎo)到海沿儿,一边聆听气势恢宏(qìshìhuīhóng)的自然(zìrán)交响,一边放飞无限(wúxiàn)遐想。曲波16岁时写(xiě)了一首小诗《属大龙的孩子》,里面记载着他与自然之海无可替代的缘分。二是“书海”,曲波入职图书馆(túshūguǎn)时,正值纸质阅读的最佳年龄,近七年(qīnián)的书海畅游,让他渐悟“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妙。三是“恩海”,曲波少年时代便对作词情有独钟,还有幸得遇师恩如海,他受益于山东省音协孟广征先生的教诲,后期又师从张藜先生,并深得薪火相传。他也(yě)永远铭记在坚韧求索之际,时任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先生、特邀词作家王晓岭先生,对他别具一格的词作撰写评论。
“靠知识、见识和胆识垫好底儿,多读书、多行路、多上手,才可能信手拈来,书山是词作者最(zuì)结实(jiēshí)的靠山。”曲波说。如今他家中藏书多达数万册,采风(cǎifēng)足迹遍布大江南北(dàjiāngnánběi),每次采风归来带回最多的总是他淘来的各种书籍。
以虔诚之笔(zhībǐ),写赤子之歌
回顾40多年(nián)的歌词创作生涯,《中国(zhōngguó)娃》是曲波的欣慰之作。1997年《中国娃》首次入围春晚,就深受亿万观众喜爱,曲波登上了春晚领奖台,还一举荣获(rónghuò)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世纪80年代末去沂蒙采风,我看到一个个身穿补丁袄、脚穿千层底儿的(de)山里娃,背着装有煎饼大葱的书包跑进漏风漏雨的简陋教室,却依然书声琅琅、笑飞歌扬,就萌生了要为娃娃们写首励志歌曲(gēqǔ)的念头(niàntou)。”曲波回忆。1996年,得知央视春晚公开征集作品,曲波当即便和(hé)曲作者赴京毛遂自荐,几经辗转找到春晚导演组,总导演(zǒngdǎoyǎn)袁德旺对这首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爱国主义佳作高度赞赏,并将(jiāng)已编排基本(jīběn)成形的春晚节目重新布局,最终《中国(zhōngguó)娃》得以在1997年春晚黄金时段惊艳亮相。
继《中国娃》之后,曲波作词的《鼓震神州》《中华(zhōnghuá)全家福》《好消息》《中国喜事多》等歌曲也(yě)相继登上央视春晚。其中,以讴歌“中华民族大团结(dàtuánjié)”为主题的《中华全家福》连续两届入围春晚。
除央视春晚及其他各种大型晚会外(wài),曲波的词作还先后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及多省份数千台各类文艺晚会。此外(cǐwài),他还应邀(yìngyāo)为以邓友梅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烟壶》以及《天下(tiānxià)大任》《地雷战传奇》等二十余部影视剧、话剧创作主题歌。中国唱片总公司等先后出版了《爱在中国》等16张曲波(zhāngqūbō)个人作词(zuòcí)专辑。
由曲波作词的《和谐中国》被业内外公认为“唱出了中国文艺界构建和谐社会第一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歌曲集《放歌(fànggē)三十年》评价此歌:“是继(jì)《东方红(dōngfānghóng)》《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之后(zhīhòu),又一首主旋律歌曲力作”。
“这首歌题材(tícái)重大,却写得最顺。”曲波仅用两个(liǎnggè)小时就完成了《和(hé)谐中国》的词作,直到正式录音都没改过一个字。在曲波看来,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长期自觉(zìjué)对标文艺“特种兵”积淀的综合修为,给了他一气呵成的灵感和底气。
曲波一系列大气魄、大题材、大情怀的词作,无不跃动着时代(shídài)脉搏。他既善于从身边人、眼前(yǎnqián)物选择人人熟悉又饱含情愫和哲理(zhélǐ)的意象,又长于“说人话、道(dào)人情、讲人理、感人心、励人志”,小中见大,大小由之,既朗朗上口、荡气回肠,又让人熟中见奇、回味无穷。
“‘文章合为时而(shíér)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词作者只有与时代和人民的(de)向往相向而行,才能收获广泛的共情共鸣。”情系家国天下的曲波始终追求发先声、传新声,通常人们都感叹主旋律(zhǔxuánlǜ)作品(zuòpǐn)叫好不叫座、重大题材更难写,曲波却常有令人拍案称叹的别开生面之作。
为激励下岗工人再就业,曲波(qūbō)振臂一呼(zhènbìyīhū)写出了《重整旗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他携手李富胜写出了《领航中国》;宣介“一带(yīdài)一路”,他推出了《龙马精神》;描绘中国梦,他作词的(de)《我梦最美》入选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向全国推广的“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歌(zhǔtígē)曲;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他创作并由(yóu)成龙现场发布了纪念主题歌《晴雪飞虹》。
“一个有追求的主旋律词作(cízuò)家,要(yào)写就写让民族励志奋进之作”。曲波认为,词作家既要有生活的厚度,又要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方能写出与(yǔ)民族的精神气度相匹配的词作。
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时代审美,也是曲波词作的一大特色。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jījīn)资助的《礼仪东方(dōngfāng)》,到(dào)《茶香中国》《太极东方》《中华书香(shūxiāng)》等一系列歌曲,曲波的词作彰显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韵致和魅力。
组歌创作(chuàngzuò)“好戏连台”
除(chú)创作单曲歌词外,曲波还是目前词坛独立策划并创作大型组歌最多的词作家,先后担纲《劳动创造幸福》《长城》《沂蒙红崖》《沂蒙组歌》《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海之梦》《红色(hóngsè)胶东》《寻梦威海》《你永远是灯塔》《红色照金》等(děng)18部大型情景或交响组歌全部(quánbù)曲目作词、总体设计、艺术总监(yìshùzǒngjiān)或总导演。此外,他还担纲《神游楼兰》等大型实景文旅(wénlǚ)演艺,全运会开闭幕式,湖南、江西、陕西等多省省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节、旅发大会开幕式等上百(shàngbǎi)台各类大型文体演出总策划、艺术总监、总撰稿(zhuàngǎo)或总导演。
“组歌(zǔgē)是以不同声乐体裁、艺术风格、切入角度(jiǎodù)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常常是一个民族(mínz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风俗民情、价值取向的立体展现,应当闪耀人文与人性光芒,让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wèilái)。”曲波向记者介绍,他的组歌创作惯用(guànyòng)秘笈就是始终追求思想性、史诗性(shǐshīxìng)、交响性、戏剧性、人民性、时代性、引领性、观赏性以及(jí)可续性“九性”统一,用质朴感人、走心动情的歌词,辅以感人至深的曲调及演唱,以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释放直击心灵的震撼。
2014年(nián)5月,曲波创作的首部大型交响组歌《劳动创造幸福》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业界(yèjiè)一致评价这是一部经得起时代审视的优秀作品(yōuxiùzuòpǐn),是改革开放(gǎigékāifàng)以来第一部用高雅交响合唱形式,讴歌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大型交响组歌。整部作品受邀参加“2014国家(guójiā)艺术院团优秀作品演出季”及(jí)春节慰问(wèiwèn)首都劳模演出,其中曲目《好样的》还作为压轴节目入选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春节团拜会演出。
“担架抬民心,小车推(tuī)解放”“煎饼剩下月(yuè)芽大,你也掰成星星分”“谁把百姓举头上,百姓把谁捧心间”……曲波组歌歌词的(de)字里行间总释放(shìfàng)着人性的温度,闪耀人民群众优秀品格的光辉,这种接地(jiēdì)气的表达,正是曲波先后无数次赴革命老区采风的结果。好作品(zuòpǐn)是用脚力“写”出来的,他的足迹遍及全国,为的就是能挖到一手鲜活的素材。
曲波的(de)组歌创作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戏剧性,许多(xǔduō)曲目是完全歌剧化的咏叹调或宣咏调,常汲取地方戏曲或民间音乐元素,组歌充满(chōngmǎn)亲切动情的感染力。曾与曲波合作的万山红、黄华丽(huálì)、孙丽英等(děng)歌剧表演艺术家均称赞《甲午国殇》《求索》《青山绝恋》《党员登记表》等多首曲目堪称歌剧化的经典咏叹。
“目前创作的(de)这批组歌,只是我进行歌剧、音乐剧创作的预演。未来除了创作红色、绿色等多个系列的大型组歌,还将继续发挥(fāhuī)‘特种兵’的综合修为(xiūwèi)干‘全活(quánhuó)’,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总导演、总撰稿一肩挑,确保(quèbǎo)作品各个环节高品质呈现。”早已从单曲作词破圈的曲波底气十足地说。
文艺志愿服务,只有序曲没有(méiyǒu)尾声
在曲波主旋律歌词创作的(de)平行空间,还一直闪现着(zhe)爱心词家曲波的身影。数十年间,他始终热心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作为中国(zhōngguó)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曲波先后走进新、云、贵、川、渝、宁、甘、陕(shǎn)、赣、藏等地,和各族兄弟姐妹交知心朋友,进行公益培训或扶贫创作。
《中国娃》春晚一炮走红后,曲波无偿以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zuòpǐn)命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娃专项基金(zhuānxiàngjījīn)”,与赵(zhào)季平合作无偿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情系(qíngxì)西部、共享(gòngxiǎng)母爱”募捐义演创作《中华祖训》,与卞留念合作无偿为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创作《中国鼓》,与丁纪合作为景迈山(màishān)世界申遗创作主题歌《敬世界一杯普洱茶》等。
令曲波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夏天,他受中国文联委派,分别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创作文艺扶贫歌曲《慢城(mànchéng)之恋》和《一见钟情》。两(liǎng)首歌曲发布后(hòu)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两地文旅形象推介的符号化歌曲。后来,镇宁宣传部门找到曲波,说当地有一种叫蜂(fēng)糖李的水果,果实虽甜却很少有人(yǒurén)知晓,希望曲波能写一首公益助农(zhùnóng)歌曲,帮助果农打开销路。几天后,一首由曲波(yóuqūbō)作词(zuòcí)、浮克作曲,为蜂糖李量身打造的歌曲《蜂糖李》新鲜出炉并迅速火遍贵州,大大提升了蜂糖李的知名度。
事后,相关人员要给曲波邮寄蜂糖李以表感谢,曲波婉然拒绝(jùjué):“我既然是志愿服务,就(jiù)不能收你们一分钱、一颗果子。”
“每次文艺志愿服务都是(shì)向(xiàng)人民群众学习的收获之旅(zhīlǚ),更是心灵净化之旅”。曲波回忆起赴云南贡山(gòngshān)创作文艺扶贫歌曲《秘境天堂》时,感叹那是一次生命探险之行。他们当时翻越了(le)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等五座大山,涉过金沙江、澜沧江等四条大江,一路颠簸抵达贡山。“途中一侧是斧劈刀削的万丈悬崖(xuányá),一侧时有滚石(gǔnshí)骤然天降,头顶仿佛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利剑,那是我走过的最提心吊胆的路。”曲波说。
在青藏高原采风(cǎifēng)时,曲波常常在海拔5300米以上的(de)高原游走,高反极度严重的他一边(yībiān)吸氧一边采访藏族兄弟姐妹,尽管(jǐnguǎn)常常面临生命极限的挑战与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用脚去丈量,用心(yòngxīn)去感受,最终创作出了深情讴歌援藏支边的优美歌曲《茉莉与格桑(gésāng)》。当地政府还把曲波采风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中印边境的班公湖畔。
曲波还多次担任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艺术总监暨(jì)总撰稿。他在(zài)西陲第一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zhǐyǒu)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shídài)抒写为人民歌唱,才能真正体现(tǐxiàn)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人生价值。我的文艺志愿服务,永远只有序曲,没有尾声。”
与(yǔ)曲波交谈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声如歌者才情(cáiqíng)四溢,情之所至甚至会纵情高歌。挟真情、才情、激情、豪情,如今,曲波依然在词艺求索路上执着(zhízhuó)前行,在他的笔下(bǐxià),系列化的大型组歌及重大题材的歌剧正陆续问世。
“惟愿(wéiyuàn)只争朝夕(zhǐzhēngzhāoxī),潜心创作,多出彰显齐鲁文化底蕴、无愧人民和时代之作。”曲波说。
(大众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杨秀萍)
他写清贫不坠青云之志(zhīzhì)的(de)中国娃,写相依为命的共和国,写老百姓(lǎobǎixìng)的每一天,写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节庆活动会歌、开幕式主题歌,写老少边贫困地区文艺扶贫(fúpín)歌曲,写气势恢宏的系列大型组歌,写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唯有不变的真情贯穿(guànchuān)始终。
他就是从图书馆里(lǐ)走出的作词名家(míngjiā)、为时代放歌的曲波。从《中国娃》到《中华全家福》,从《劳动创造(chuàngzào)幸福》到《红色照金》,曲波作词的1000多首歌曲(shǒugēqǔ)里,有生活的感悟,有人性的温度,有人民的心声,更有时代的强音。
从书海“游”出来(chūlái)的词人
初夏的风轻轻掠过烟台养马岛,带着微咸的海味和阳光的温度(wēndù),给环岛路增添了一抹(yīmǒ)清新。
海边长大的(de)曲波,闲暇之余常习惯性环岛漫步,赏浪花轻舞,眺舢板摇曳,望鸥鸟竞翔(jìngxiáng),或在慢行中构思(gòusī)一首(yīshǒu)词作,或驻足记下偶得的佳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东的崇山阔海塑造了我的情怀、抱负和(hé)格局,无论走到哪儿,一想起故乡的海,我就会灵感如潮、激情澎湃。”曲波说。
环岛路东端,一处松梅掩映的(de)小院温馨又别致,这里便是让曲波文思泉涌的工作室(gōngzuòshì)。工作室多功能厅墙上,四个遒劲的大字“放歌时代”格外(géwài)醒目。
“作为文艺战线(zhànxiàn)的一员,应自觉用(yòng)歌曲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留下(liúxià)音乐注脚,为同心前行的中国人、为铿锵逐梦的时代,喊响加油的号子,擂响奋进的鼓点。”曲波以一口颇具(pǒjù)穿透力的浑厚男中音,向记者讲述他对“放歌时代”的理解。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曲波出生(chūshēng)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de)家庭,父亲从事宣传工作,母亲是文学爱好者(àihàozhě),给他(tā)起的名字也承载着父母希望他能像《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一样成为文学家的心愿。在父母的熏染下,曲波从小就对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各类书刊珍爱有加,总是通过各种(gèzhǒng)途径搜集阅读。
1980年,曲波入职原(zhíyuán)牟平县图书馆,他仿佛一下子跳进了书籍(shūjí)的海洋。“当时我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读了很多同龄人难以接触到(dào)的海量书籍,并开启了自己(zìjǐ)的业余创作生涯(shēngyá)。”曲波说,图书馆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终生,也为他后期歌词创作及横向拓展打下了厚实宽博的基础。
忆起与歌词结缘,曲波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与三“海”有不解之“缘”。一是“大海”,他(tā)(tā)从小就痴恋家乡的海,在他眼里,千里海岸就是金色旋律,万顷(wànqǐng)浪花就是一海音符,而他则特别喜欢在风急浪高(fēngjílànggāo)的天气跑(pǎo)到海沿儿,一边聆听气势恢宏(qìshìhuīhóng)的自然(zìrán)交响,一边放飞无限(wúxiàn)遐想。曲波16岁时写(xiě)了一首小诗《属大龙的孩子》,里面记载着他与自然之海无可替代的缘分。二是“书海”,曲波入职图书馆(túshūguǎn)时,正值纸质阅读的最佳年龄,近七年(qīnián)的书海畅游,让他渐悟“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妙。三是“恩海”,曲波少年时代便对作词情有独钟,还有幸得遇师恩如海,他受益于山东省音协孟广征先生的教诲,后期又师从张藜先生,并深得薪火相传。他也(yě)永远铭记在坚韧求索之际,时任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先生、特邀词作家王晓岭先生,对他别具一格的词作撰写评论。
“靠知识、见识和胆识垫好底儿,多读书、多行路、多上手,才可能信手拈来,书山是词作者最(zuì)结实(jiēshí)的靠山。”曲波说。如今他家中藏书多达数万册,采风(cǎifēng)足迹遍布大江南北(dàjiāngnánběi),每次采风归来带回最多的总是他淘来的各种书籍。
以虔诚之笔(zhībǐ),写赤子之歌
回顾40多年(nián)的歌词创作生涯,《中国(zhōngguó)娃》是曲波的欣慰之作。1997年《中国娃》首次入围春晚,就深受亿万观众喜爱,曲波登上了春晚领奖台,还一举荣获(rónghuò)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世纪80年代末去沂蒙采风,我看到一个个身穿补丁袄、脚穿千层底儿的(de)山里娃,背着装有煎饼大葱的书包跑进漏风漏雨的简陋教室,却依然书声琅琅、笑飞歌扬,就萌生了要为娃娃们写首励志歌曲(gēqǔ)的念头(niàntou)。”曲波回忆。1996年,得知央视春晚公开征集作品,曲波当即便和(hé)曲作者赴京毛遂自荐,几经辗转找到春晚导演组,总导演(zǒngdǎoyǎn)袁德旺对这首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爱国主义佳作高度赞赏,并将(jiāng)已编排基本(jīběn)成形的春晚节目重新布局,最终《中国(zhōngguó)娃》得以在1997年春晚黄金时段惊艳亮相。
继《中国娃》之后,曲波作词的《鼓震神州》《中华(zhōnghuá)全家福》《好消息》《中国喜事多》等歌曲也(yě)相继登上央视春晚。其中,以讴歌“中华民族大团结(dàtuánjié)”为主题的《中华全家福》连续两届入围春晚。
除央视春晚及其他各种大型晚会外(wài),曲波的词作还先后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委及多省份数千台各类文艺晚会。此外(cǐwài),他还应邀(yìngyāo)为以邓友梅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烟壶》以及《天下(tiānxià)大任》《地雷战传奇》等二十余部影视剧、话剧创作主题歌。中国唱片总公司等先后出版了《爱在中国》等16张曲波(zhāngqūbō)个人作词(zuòcí)专辑。
由曲波作词的《和谐中国》被业内外公认为“唱出了中国文艺界构建和谐社会第一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歌曲集《放歌(fànggē)三十年》评价此歌:“是继(jì)《东方红(dōngfānghóng)》《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之后(zhīhòu),又一首主旋律歌曲力作”。
“这首歌题材(tícái)重大,却写得最顺。”曲波仅用两个(liǎnggè)小时就完成了《和(hé)谐中国》的词作,直到正式录音都没改过一个字。在曲波看来,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长期自觉(zìjué)对标文艺“特种兵”积淀的综合修为,给了他一气呵成的灵感和底气。
曲波一系列大气魄、大题材、大情怀的词作,无不跃动着时代(shídài)脉搏。他既善于从身边人、眼前(yǎnqián)物选择人人熟悉又饱含情愫和哲理(zhélǐ)的意象,又长于“说人话、道(dào)人情、讲人理、感人心、励人志”,小中见大,大小由之,既朗朗上口、荡气回肠,又让人熟中见奇、回味无穷。
“‘文章合为时而(shíér)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词作者只有与时代和人民的(de)向往相向而行,才能收获广泛的共情共鸣。”情系家国天下的曲波始终追求发先声、传新声,通常人们都感叹主旋律(zhǔxuánlǜ)作品(zuòpǐn)叫好不叫座、重大题材更难写,曲波却常有令人拍案称叹的别开生面之作。
为激励下岗工人再就业,曲波(qūbō)振臂一呼(zhènbìyīhū)写出了《重整旗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他携手李富胜写出了《领航中国》;宣介“一带(yīdài)一路”,他推出了《龙马精神》;描绘中国梦,他作词的(de)《我梦最美》入选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向全国推广的“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歌(zhǔtígē)曲;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他创作并由(yóu)成龙现场发布了纪念主题歌《晴雪飞虹》。
“一个有追求的主旋律词作(cízuò)家,要(yào)写就写让民族励志奋进之作”。曲波认为,词作家既要有生活的厚度,又要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方能写出与(yǔ)民族的精神气度相匹配的词作。
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时代审美,也是曲波词作的一大特色。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jījīn)资助的《礼仪东方(dōngfāng)》,到(dào)《茶香中国》《太极东方》《中华书香(shūxiāng)》等一系列歌曲,曲波的词作彰显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韵致和魅力。
组歌创作(chuàngzuò)“好戏连台”
除(chú)创作单曲歌词外,曲波还是目前词坛独立策划并创作大型组歌最多的词作家,先后担纲《劳动创造幸福》《长城》《沂蒙红崖》《沂蒙组歌》《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海之梦》《红色(hóngsè)胶东》《寻梦威海》《你永远是灯塔》《红色照金》等(děng)18部大型情景或交响组歌全部(quánbù)曲目作词、总体设计、艺术总监(yìshùzǒngjiān)或总导演。此外,他还担纲《神游楼兰》等大型实景文旅(wénlǚ)演艺,全运会开闭幕式,湖南、江西、陕西等多省省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节、旅发大会开幕式等上百(shàngbǎi)台各类大型文体演出总策划、艺术总监、总撰稿(zhuàngǎo)或总导演。
“组歌(zǔgē)是以不同声乐体裁、艺术风格、切入角度(jiǎodù)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常常是一个民族(mínz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风俗民情、价值取向的立体展现,应当闪耀人文与人性光芒,让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wèilái)。”曲波向记者介绍,他的组歌创作惯用(guànyòng)秘笈就是始终追求思想性、史诗性(shǐshīxìng)、交响性、戏剧性、人民性、时代性、引领性、观赏性以及(jí)可续性“九性”统一,用质朴感人、走心动情的歌词,辅以感人至深的曲调及演唱,以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释放直击心灵的震撼。
2014年(nián)5月,曲波创作的首部大型交响组歌《劳动创造幸福》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业界(yèjiè)一致评价这是一部经得起时代审视的优秀作品(yōuxiùzuòpǐn),是改革开放(gǎigékāifàng)以来第一部用高雅交响合唱形式,讴歌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大型交响组歌。整部作品受邀参加“2014国家(guójiā)艺术院团优秀作品演出季”及(jí)春节慰问(wèiwèn)首都劳模演出,其中曲目《好样的》还作为压轴节目入选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春节团拜会演出。
“担架抬民心,小车推(tuī)解放”“煎饼剩下月(yuè)芽大,你也掰成星星分”“谁把百姓举头上,百姓把谁捧心间”……曲波组歌歌词的(de)字里行间总释放(shìfàng)着人性的温度,闪耀人民群众优秀品格的光辉,这种接地(jiēdì)气的表达,正是曲波先后无数次赴革命老区采风的结果。好作品(zuòpǐn)是用脚力“写”出来的,他的足迹遍及全国,为的就是能挖到一手鲜活的素材。
曲波的(de)组歌创作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戏剧性,许多(xǔduō)曲目是完全歌剧化的咏叹调或宣咏调,常汲取地方戏曲或民间音乐元素,组歌充满(chōngmǎn)亲切动情的感染力。曾与曲波合作的万山红、黄华丽(huálì)、孙丽英等(děng)歌剧表演艺术家均称赞《甲午国殇》《求索》《青山绝恋》《党员登记表》等多首曲目堪称歌剧化的经典咏叹。
“目前创作的(de)这批组歌,只是我进行歌剧、音乐剧创作的预演。未来除了创作红色、绿色等多个系列的大型组歌,还将继续发挥(fāhuī)‘特种兵’的综合修为(xiūwèi)干‘全活(quánhuó)’,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总导演、总撰稿一肩挑,确保(quèbǎo)作品各个环节高品质呈现。”早已从单曲作词破圈的曲波底气十足地说。
文艺志愿服务,只有序曲没有(méiyǒu)尾声
在曲波主旋律歌词创作的(de)平行空间,还一直闪现着(zhe)爱心词家曲波的身影。数十年间,他始终热心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作为中国(zhōngguó)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曲波先后走进新、云、贵、川、渝、宁、甘、陕(shǎn)、赣、藏等地,和各族兄弟姐妹交知心朋友,进行公益培训或扶贫创作。
《中国娃》春晚一炮走红后,曲波无偿以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zuòpǐn)命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娃专项基金(zhuānxiàngjījīn)”,与赵(zhào)季平合作无偿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情系(qíngxì)西部、共享(gòngxiǎng)母爱”募捐义演创作《中华祖训》,与卞留念合作无偿为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创作《中国鼓》,与丁纪合作为景迈山(màishān)世界申遗创作主题歌《敬世界一杯普洱茶》等。
令曲波记忆犹新的是,2019年夏天,他受中国文联委派,分别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创作文艺扶贫歌曲《慢城(mànchéng)之恋》和《一见钟情》。两(liǎng)首歌曲发布后(hòu)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两地文旅形象推介的符号化歌曲。后来,镇宁宣传部门找到曲波,说当地有一种叫蜂(fēng)糖李的水果,果实虽甜却很少有人(yǒurén)知晓,希望曲波能写一首公益助农(zhùnóng)歌曲,帮助果农打开销路。几天后,一首由曲波(yóuqūbō)作词(zuòcí)、浮克作曲,为蜂糖李量身打造的歌曲《蜂糖李》新鲜出炉并迅速火遍贵州,大大提升了蜂糖李的知名度。
事后,相关人员要给曲波邮寄蜂糖李以表感谢,曲波婉然拒绝(jùjué):“我既然是志愿服务,就(jiù)不能收你们一分钱、一颗果子。”
“每次文艺志愿服务都是(shì)向(xiàng)人民群众学习的收获之旅(zhīlǚ),更是心灵净化之旅”。曲波回忆起赴云南贡山(gòngshān)创作文艺扶贫歌曲《秘境天堂》时,感叹那是一次生命探险之行。他们当时翻越了(le)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等五座大山,涉过金沙江、澜沧江等四条大江,一路颠簸抵达贡山。“途中一侧是斧劈刀削的万丈悬崖(xuányá),一侧时有滚石(gǔnshí)骤然天降,头顶仿佛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利剑,那是我走过的最提心吊胆的路。”曲波说。
在青藏高原采风(cǎifēng)时,曲波常常在海拔5300米以上的(de)高原游走,高反极度严重的他一边(yībiān)吸氧一边采访藏族兄弟姐妹,尽管(jǐnguǎn)常常面临生命极限的挑战与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用脚去丈量,用心(yòngxīn)去感受,最终创作出了深情讴歌援藏支边的优美歌曲《茉莉与格桑(gésāng)》。当地政府还把曲波采风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中印边境的班公湖畔。
曲波还多次担任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艺术总监暨(jì)总撰稿。他在(zài)西陲第一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有(zhǐyǒu)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shídài)抒写为人民歌唱,才能真正体现(tǐxiàn)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人生价值。我的文艺志愿服务,永远只有序曲,没有尾声。”
与(yǔ)曲波交谈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声如歌者才情(cáiqíng)四溢,情之所至甚至会纵情高歌。挟真情、才情、激情、豪情,如今,曲波依然在词艺求索路上执着(zhízhuó)前行,在他的笔下(bǐxià),系列化的大型组歌及重大题材的歌剧正陆续问世。
“惟愿(wéiyuàn)只争朝夕(zhǐzhēngzhāoxī),潜心创作,多出彰显齐鲁文化底蕴、无愧人民和时代之作。”曲波说。
(大众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杨秀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