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徂徕山起义四支队大印之谜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shì)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yīzhāng)。”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le)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成为(wèi)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抗日战争中,山东是全省性(xìng)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shènglì)80周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今起推出“铭记历史(lìshǐ) 缅怀先烈(xiānliè)——热血山河·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重走热血抗战路,在跨越时空对话(duìhuà)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全方位展现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精神。
首期报道聚焦徂徕山(shān)抗日武装起义,看红色火种如何在徂徕山点燃,揭开山东省党组织(dǎngzǔzhī)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记者 王雅洁 修从涛 张锡坤 刘涛(liútāo)
“徂徕(lái)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7月1日(rì),泰山脚下的校园里,传出学生们的歌声。这是首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的《山东(shāndōng)纵队进行曲》。
记忆未褪色(tuìshǎi),历史有回响。
87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de)危急关头(wēijíguāntóu),一群不甘当亡国奴的共产党人,汇聚于泰安徂徕山,点燃山东人民武装(rénmínwǔzhuāng)抗日的烽火,揭开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一束微光,照亮前进(qiánjìn)路
“日寇侵入(qīnrù)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zhàn)起来。”——《山东纵队进行曲》
在泰安市博物馆内,一盏高44厘米(límǐ)、布满岁月痕迹的铁马灯,静立在展柜,无声诉说着抗日烽火(fēnghuǒ)。
87年前,当夜幕降临,徂徕山间的油灯便会亮起(qǐ)。油灯的火光,在玻璃罩内摇曳,忽明忽暗。那微弱又坚定的光芒中,一盏铁马灯点亮黑暗(hēiàn)中的一缕(yīlǚ)曙光。
“这盏铁马灯曾为夜间行军照明,为革命志士深夜集会照亮,也映照过起义文件的字句(zìjù)。”原泰安市委(tàiānshìwěi)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告诉记者。
这束微光闪烁(shǎnshuò)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的岁月。
1937年(nián)(nián)7月7日,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底,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又派一部兵力沿津浦路南犯。
“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开展独立自主敌后游击战争(yóujīzhànzhēng)的(de)方针和北方局的指示,担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1937年(nián)10月上旬,省委在济南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着重研究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问题,把山东省按东(àndōng)、西、南、北、中划分为十个地区,在全省(quánshěng)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0月中旬,日军逼近济南,山东省(shāndōngshěng)委由(yóu)济南转移到泰安(tàiān),正式把领导全省抗战的“指挥部”确定在泰安。随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省队部和一批平津流亡学生陆续(lùxù)迁(qiān)到泰安。中央派来山东的红军干部赵杰、程绪润、韩明柱也来到(láidào)泰安。在此前后,一批获释出狱和从外地(dì)回乡的共产党员陆续回到泰安等地,并与省委取得联系。这些经过铁窗烈火严峻考验的共产党员成为发动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
1937年12月27日(rì)(rì),日军占领(zhànlǐng)济南。当天下午,省委在篦子店召开紧急行动会议,黎玉、洪涛、林浩(línhào)、程照轩、孙陶林、武中奇等10人参加会议,确定起义时间为“县城沦陷之时,即为起义之日”。
1937年12月31日晚上(wǎnshàng),日军侵占了泰安城。1938年1月1日,也就是日军占领泰安城的(de)第二天,省委率(lǜ)机关人员、平津流亡(liúwáng)学生、省“民先”队员、泰安县共产党员和泰安县发动的抗日武装等160余人,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lù)的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
泰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纪念(jìniàn)雕像。(□记者(jìzhě) 刘涛 通讯员 丁兆村 报道)
为什么选择在徂(cú)徕山发动起义?
徂徕(lái)山,泰山(tàishān)的姊妹山。徂徕山区(shānqū),山峰99座。徂徕山北近泰山,南接蒙山,东连莲花山、沂蒙山(yíméngshān),西通泰西大峰山,四周群山环绕(qúnshānhuánrào),构成天然屏障(tiānránpíngzhàng)。占据徂徕山既便于我武装部队周旋,又可以控制北面的泰新、泰莱,南面的新汶(大汶口),西面的泰汶(上)几条公路和津浦路等交通要道。同时,徂徕山地处山东中心,在此发动起义,便于与全省其它各地区进行联系。
在(zài)徂徕山发动起义,还因当地一带(yīdài)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前(qián),泰安一带有200余名党员,这在当时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泰安市委党史研究院四级(sìjí)调研员(diàoyányuán)李海卫认为,在党的领导下,泰安一带的人民群众长期开展革命斗争,为发动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起义誓师,星星之火燎原(liáoyuán)
“徂(cú)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shǒutǔ)我们不离开!”——《山东纵队进行曲》
泰安高新区房村镇黑石埠村,坐落在(zài)半山腰的四禅寺(又称“大寺”)是(shì)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旧址。
蓝天碧树,黛瓦红墙。这座始建于北齐的大寺(dàsì),历经千年,见证风雨。在此建立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展馆(zhǎnguǎn),诉说那段红色历史。
林浩之子林水星追忆了父亲手稿中描绘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庄严一幕(yímù):绣着镰刀锤头与“游击”二字的队旗(duìqí)冉冉升起,黎玉同志站在高处,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yóujīduì)第四支队”,红军干部(gànbù)洪涛任司令员,省委书记黎玉兼任政治委员,红军干部赵杰任副司令员,省委宣传部长林浩兼任政治部(zhèngzhìbù)主任。
洪涛司令员高举驳壳枪,向天鸣放三响。“誓死不当(bùdàng)亡国奴!”起义的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xiǎngchèyúnxiāo),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队伍中,有扛着土枪的(de)农民,握着长矛(chángmáo)的学生,有五名深明大义的原韩复榘部士兵携带着钢枪投奔光明,还有十名女战士组成的宣传队,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却意志如钢铁(gāngtiě)般坚硬的抗日铁流,在徂徕(lái)山诞生。
展馆讲解员崔正峰(cuīzhèngfēng)指着誓师大会上升起的那面队旗说,起义前夕(qiánxī),参加起义的韩(hán)豁、赵新、傅生等女同志赶制了旗帜,队旗中间写有“游击”二字。
徂徕山起义的消息迅速传开。山上山下,人来人往,有(yǒu)来参军的,有来看形势的,有给(gěi)部队送衣服和粮食的。
“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dǎngzǔzhī)独立(dúlì)领导抗战的序幕。”山东省委党史(dǎngshǐ)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强调。
那天,阳光明亮。多年后,不少亲历者回忆起来,都深感(shēngǎn)共鸣(gòngmíng):“这是此生都忘不了的闪亮日子。”
青山忠魂,与淬火的(de)刀锋
“我们用土炮打下过(guò)飞机,击沉过兵舰……曾用我们的热血写下了辉煌的战史(zhànshǐ)。”——《山东纵队进行曲》
细雨初歇,泰安革命烈士陵园笼罩在一层(yīcéng)薄薄的(de)(de)雾气中。年逾古稀的王庆军手捧一束(yīshù)素白菊,早早来到这里。他(tā)轻轻拂去墓碑上的浮尘,低声说:“外公,今天是(shì)建党104周年,我们来看您啦……”长眠于此的,是王庆军的外祖父朱毓淦(又名“朱玉干”)。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艰难时刻,朱毓淦毅然变卖家产支援四支队。朱毓淦后来在鲁中反“扫荡”的战斗中牺牲。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后,四支队打出八路军的旗号,加强党的政治(zhèngzhì)工作,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抓紧(zhuājǐn)军事训练……在政治、军事、作风、纪律等方面采取(cǎiqǔ)了一系列举措,以使部队迅速生成战斗力。
四支队建立(jiànlì)后不久(bùjiǔ),即打了两个伏击战:寺岭伏击战、四槐树伏击战。
1938年1月(yuè)26日,四支队在徂徕山南面的寺岭村(cūn),伏击了日军的一支辎重马车运输队。寺岭伏击战是四支队创建后向日本侵略军打响的第一枪,使(shǐ)这支土生土长的人民军队(rénmínjūnduì)经受了一次战争的考验,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2月18日,四支队再次在新泰四槐树村设伏,炸毁日军汽车2辆,炸死炸伤(zhàshāng)日军40余人,我军无一伤亡。四槐树伏击战,是(shì)四支队建立以来取得的(de)一次较大的胜利。
到1938年4月(yuè)莱芜(láiwú)整编,四支队已发展成为3个团4000余人的抗日(kàngrì)队伍。这支英雄(yīngxióng)的部队,转战南北,在战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山东(shāndōng)抗战的劲旅。此后的1938年10月初,四支队一团二营营长武中奇带领一个排的战士用步枪击落日军轰炸机的壮举后被编入《山东纵队进行曲》。
在朱毓淦的墓碑不远处,长眠于此的还有多位参加过徂徕(lái)山抗日武装起义(wǔzhuāngqǐyì)的烈士们。其中,洪涛司令员的故事尤为壮烈。这位牺牲时年(nián)仅26岁(suì)的原红军将领,在长征途中肺部中弹,弹头终身未能(wèinéng)取出,身体饱受伤痛折磨。1938年5月,莱芜地区反顽(顽固派)作战打响后,他亲自吹冲锋号,由于(yóuyú)旧伤复发,躺在担架上查看地图,通宵指挥战斗。
战斗胜利后,部队转移至泰安劝礼村,洪涛却永远停止了呼吸。林水星(shuǐxīng)讲述,“父亲(fùqīn)林浩多次说到,洪涛同志(tóngzhì)不但能打仗,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指挥员,他更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
历史的丰碑铭记着这些(zhèxiē)为民族解放流尽鲜血的英烈。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kàngrì)战争中顽强奋战(fènzhàn)、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hé)英雄群体名录,洪涛、朱毓淦等赫然在列。
和历史对望(wàng),闪耀信仰的光芒
“不断(bùduàn)地战斗,胜利就在我们的前头。”——《山东纵队进行曲》
仲夏,柏油路如墨色缎带蜿蜒深入徂(cú)徕山腹地,路旁(páng)农家小院探出的月季(yuèjì)与果树硕果压枝。绕着盘山小路继续上行,路旁百余个蜂箱旁,陶罐盛放的槐花蜜飘散清甜。
“尝尝?这蜜是山里花给(gěi)的,有机认证嘞。”养蜂人宋伟张罗着递上木勺。今年他的蜂场(fēngchǎng)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
如今这片土地已成“花果山”:5月初樱桃抢鲜上市(shàngshì),线上单价超20元仍供不应求;6000斤有机蜂蜜就地销售,年收入逾10万元(wànyuán)。“以前山秃得藏不住人,现在花多得蜂追(zhuī)不完。”宋伟说。
循路登高,苍翠林涛奔眼底。曾是被(bèi)日军焚毁的荒坡,如今春樱秋栗、夏蜜冬菌,四季物产滋养着老区(lǎoōu)人民的生活。
瞭望台上,徂徕山林场党委委员、副场长焦圣涛展开一幅对比(duìbǐ)图。建场初期,173平方公里的山域(shānyù)仅存不足(bùzú)2000棵树。而今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正开展林业碳汇试点行动。“革命(gémìng)前辈用生命守山河,我们用青春还青山。”
在(zài)徂徕山前马头山上(shàng),矗立着一座高23米、用573块泰山花岗岩石精砌而成的纪念碑(jìniànbēi)。纪念碑正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徐向前题写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12个金字与浩瀚林海交相辉映。碑刻(bēikè)的背面,是(shì)起义老战士武中奇书写的碑文,记录着烽火与青山的时空对话。
泰山(shān)脚下,《八路军山东纵队进行曲(jìnxíngqū)》的旋律拂过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礼堂。刘欣荣指尖在钢琴上(shàng)跳跃,学生们齐声高歌:“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多年排练红歌参加演出的她,通过挖掘当地红歌、排练红歌、教学生们(men)唱红歌,来切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刘欣荣(xīnróng)走访泰安几十个村庄,寻访乡间艺人,查阅展馆(zhǎnguǎn)史料,数年间搜集红色歌谣(gēyáo)200多首,整理成册出版教材《泰汶谣》。
“其中,有15首是反映徂徕山起义的。” 刘欣荣告诉(gàosù)记者,泰安红歌美育课程(kèchéng)已开课一年,涉及86个班级4000多名学生。
这悠扬的(de)歌声,让孩子们更懂得这片土地的红色。就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回荡在烈士长眠的山谷(shāngǔ)。
巍巍徂徕(lái)山,见证(jiànzhèng)着那红色信仰之火,在新时代化作万家灯火,永不熄灭。
6月30日(rì),热血山河·红色党报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前方报道组与受访者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shìshī)遗址前。
一支驳壳枪见证徂(cú)徕山烽火
□记者(jìzhě)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刘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zhēncáng)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支德制毛瑟c96系列m1932式(shì)手枪。
这支枪曾是抗战英雄洪涛、林浩的(de)佩枪,也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shān)东省委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重要见证。
洪涛、林浩曾用过的佩枪,现存于(y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10岁(suì)的林水星悄悄扒开门缝,见到一支精致(jīngzhì)的德制毛瑟手枪。
“他们在父亲的房间里(lǐ)整理着东西。我看见父亲手握着一支(yīzhī)驳壳枪。”现年71岁的林水星,回忆起父亲林浩当年的那支佩枪(zhīpèiqiāng),记忆犹新。
196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五周年,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wénwù)。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wǔzhuāngqǐyì)的领导人之一(zhīyī)林浩,决定将其随身携带了26年的驳壳枪捐献出来。
鲜为人知的(de)是,这支驳壳枪也曾是抗战英烈洪涛的佩枪。
洪涛也是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de)领导人之一。他参加过长征,曾任红九军团第七团团长,暂编师代理师长。1937年(nián)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bàofā)后,受党中央派遣,洪涛作为红军干部,从延安来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洪涛的佩枪,就是这支德制毛瑟手枪,是其在长征途中缴获的战利品。为了将(jiāng)这支枪带到山东(shāndōng)开展抗日斗争,洪涛将其拆卸后(hòu)包裹在油纸伞里,一路从延安到山东躲过了层层盘查。
这支德制毛瑟手枪,俗称二十响、盒子炮,因为有全自动功能,又称“快慢机”,是(shì) 1896 年德国(déguó)毛瑟兵工厂专门为高级军事指挥军官量身定制的一款随身(suíshēn)佩枪(pèiqiāng)。由于其射速快,威力大、精度高,且外观华丽便于携带而受到各国军人们的青睐。
1938年1月1日,徂(cú)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在大寺举行。当山东省委书记黎玉(líyù)宣布(xuānbù)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时,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sīlìngyuán)的洪涛,高举(gāojǔ)这支驳壳枪,对空鸣放三枪,带领大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顿时,徂徕山上一片山呼海啸。
洪涛带着这支枪指挥战斗,带领第四(dìsì)支队在齐鲁大地上南征北战,取得多场胜利(shènglì)。
徂徕山(shān)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
这支枪如何又传到(chuándào)了林浩手里?
1937年(nián)10月,洪涛来到山东抗战时,林浩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后(hòu),林浩兼任支队政治部(zhèngzhìbù)主任。洪涛和林浩开始在同一战壕里战斗。
1938年2月下旬,为了适应抗战发展的新(xīn)形势,山东省委在(zài)新泰县刘杜村召开(zhàokāi)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期间(qījiān)由林浩代理省委书记兼第四支队政委。同时决定,第四支队编为一、二两个大队,兵分两路实行南北扩展,开辟新的抗日(kàngrì)活动(huódòng)区域。其中,洪涛和林浩带领省委机关、支队机关及第一大队,去莱芜、博山、淄川一带活动,开辟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老红军的刚毅与山东人的爽直,加上共同的信仰追求交汇在一起,洪涛和林浩这两位从不同(bùtóng)道路上走(zǒu)到一起的革命者,很快就在并肩战斗(bìngjiānzhàndòu)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nián)5月初,第四(dìsì)支队在莱芜城西鲁西镇以东,与日伪军展开(zhǎnkāi)激战。洪涛不顾伤病,亲自靠前指挥战斗,直到战斗取得胜利。然而,战后洪涛因长征时肺部旧伤复发,伤病继续(jìxù)恶化。1938年5月25日晚,年仅26岁的洪涛牺牲在泰安劝礼村。
临终前,洪涛从枕下抽出了这支伴随着他走过长征路的(de)驳壳枪,用尽最后的气力交到了林浩(línhào)手里。
第四支队指战员召开追悼会,安葬好洪涛后,林浩举起洪涛交给(jiāogěi)他的佩枪,鸣枪三声,为自己的亲密战友(zhànyǒu)送行。
多年后,林浩在怀念洪涛的文章(wénzhāng)中这样深情(shēnqíng)描述:“望着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战友永别,我心如刀绞!深夜,天黑漆漆的,苍天和大地浑然一体,四野茫茫全都笼罩在一片(yīpiàn)悲痛之中……”
接过洪涛的(de)佩枪,林浩也肩负起(jiānfùqǐ)战友(zhànyǒu)的嘱托。自此,林浩带着这支驳壳枪,率领部队从鲁中、鲁南到胶东,打鬼子、杀顽敌,浴血转战,杀出一片天地。
新中国建立后的十几年间(jiān),林浩的工作几经变换,但始终把这支枪保存在身边。每每(měiměi)擦拭保养这支驳壳枪(bókéqiāng)时,林浩会想起洪涛,默默流泪。
1959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gémìng)军事博物馆在北京建立,同时向全国和全军征集革命文物。林浩斟酌再三,没有(méiyǒu)舍得交出这支枪(zhīqiāng)。1964年军事博物馆建馆(jiànguǎn)五周年纪念,再次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时,林浩依依不舍地把这支枪捐献(juānxiàn)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枪(qiāng)(qiāng)擦拭好后,父亲又在枪身上仔细的涂上了一层薄薄的枪油(qiāngyóu),母亲拿来一块红绸布把枪包好,轻轻地装进枪套里,父亲双手捧起枪,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并再三(zàisān)叮嘱一定要办好捐赠交接手续。”林水星回忆道。
2017年12月底,200 多位原(yuán)参加徂徕山(shān)抗日武装起义老战士的(de)后代们,从全国各地齐聚泰安,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八十周年。
原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等得悉这支驳壳枪的故事(gùshì),郑重委托林(lín)水星(shuǐxīng)拍一张照片留作重要见证。参加纪念活动返回北京后,林水星心情很难平静。他找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希望再看一看父辈们当年的那(nà)把佩枪。
“岁月的硝烟虽然已经磨去了它(tā)表面的烤蓝,但枪面依然整洁,一尘不染,薄薄的一层枪油下没有一丝锈痕,枪身上原毛瑟厂的钢印和厂标清晰可见。”林水星回忆(huíyì)道,当他再次捧起这支驳壳枪时,只觉眼角湿润,眼前一片模糊。看(kàn)完后,林水星拍下照片,并专程赴泰安,将照片捐赠(juānzèng)给泰安市委党史部门和徂徕山抗日(kàngrì)武装起义纪念馆。
原泰安市委党史办调研员宋元明从林水星(右(yòu))手中接过手枪照片。
回望历史(lìshǐ)烽烟,这支驳壳枪承载的意义重大。
林水星(shuǐxīng)说,它见证了父辈们为(wèi)挽救民族危亡发起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也(yě)正是这场起义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揭开了中共山东党组织独立领导抗战的序幕 。
山东十大抗日(kàngrì)武装起义——
脱下(xià)长衫,到游击队去
□记者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刘涛(liútāo)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中共山东省委(zhōnggòngshāndōngshěngwěi)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共中央(zhōnggòngzhōngyāng)和北方局关于在敌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和开展游击战争的(de)指示,制定了分区(fēnqū)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和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
“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从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上半年,根据山东省委的部署,抓住日军入侵立足未稳、国民党军队溃逃的历史先机,各地党组织先后(xiānhòu)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鲁东南(dōngnán)、泰西、鲁南、湖西等发动十余起较大规模的抗日(kàngrì)武装起义,对敌人作战100余次,攻克了县城(xiànchéng)15座(zuò),消灭大量日、伪军,逐渐赢得了齐鲁人民的拥护(yōnghù),奠定(diàndìng)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冀鲁边起义是十大(shídà)抗日武装起义发动时间最早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鲁北特委等就着手在(zài)宁津、乐陵、庆云、盐山等县发动武装斗争。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hé)“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宣告成立。不久,救国军改称“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zǒngduì)第三十一(dìsānshíyī)支队”。1938年该支队先后攻克盐山城,以及鲁北无棣、乐陵、庆云、阳信等县城,建立了盐山、乐陵、庆云、南皮(nánpí)抗日民主(mínzhǔ)政府。
鲁西北(lǔxīběi)起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果的(de)重要体现。抗日战争爆发(bàofā)后,中共山东省委与山东省第六区行政专员兼(jiān)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关系。在日军侵入鲁北(lǔběi),韩复榘令其南撤的情况下,范筑先毅然通电全国,决心留在鲁西北守土抗战,并将其保安司令部(sīlìngbù)(sīlìngbù)改为“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先后建立了30多个县抗日政权,开辟了鲁西北敌后根据地。1938年(nián)11月11日,济南、德州、禹城三路日军“扫荡”鲁西北,重点进攻聊城。范筑先宁死不当俘虏,举枪自戕殉国。
天福山起义创建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kàngrì)武装。1937年12月(yuè)24日,胶东特委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xiàlái)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30余人为基础,在文登、荣成、威海边界天福山举起义旗,创建了胶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揭开(jiēkāi)了胶东人民抗战的序幕。随后,胶东各县蓬莱、黄县、掖县、莱阳、招远、栖霞、福山等(děng)地也都建立(jiànlì)了抗日武装,成立了中共胶东区委和(hé)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黄县、蓬莱和掖县三个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建立起蓬黄掖抗日根据地(gēnjùdì)。
“先后举行的徂徕山、黑铁山、天福山、牛头镇、十字路、泰西、湖西、鲁西北、苏鲁边等地(dì)武装起义,为(wèi)开辟山东抗日(kàngrì)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罗荣桓在《谈山东抗日战争》一文(yīwén)中写到。
大众新闻记者 王(wáng)雅洁 修从涛 张锡坤 刘涛
编辑 张誉耀 张晨 黄露玲 纪伟 于海员 徐超超(xúchāochāo)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