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人机“执手”柔美共舞 新松新款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亮相端午晚会

体育正文 170 0

人机“执手”柔美共舞 新松新款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亮相端午晚会

人机“执手”柔美共舞 新松新款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亮相端午晚会

“有两种人,一种(yīzhǒng)是夸夸其谈,这是主观主义的胡说。另一种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顾及(gùjí)时间、地点与条件,这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刘少奇(liúshǎoqí)、李铁夫还有许多同志(tóngzhì)是后者的代表。”这是1937年5月17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白区(báiqū)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对作为(zuòwéi)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和天津市委书记、白区工作代表李铁夫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这位国际(guójì)共产主义者的高度赞扬。不幸的是,由于李铁夫突患伤寒,医治无效,于1937年7月10日病逝,终年36岁。

“假戏真做”的(de)革命夫妻

接到从延安传递来的(de)李铁夫病危消息时(shí),张秀岩(zhāngxiùyán)心里想,身体一直不好的丈夫(zhàngfū)李铁夫真的需要好好调养一段时间了(le)。从天津(tiānjīn)到延安,中间(zhōngjiān)需要穿过重重封锁区,好在有地下交通线,张秀岩很快赶到西安。在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帮助下,张秀岩搭上了一辆去延安拉货的卡车。但不凑巧的是,连续几天下大雨,本来就崎岖不平的道路更加泥泞,卡车时走时停,有时还要把陷在泥坑里的车轮想方设法鼓捣出来。等到张秀岩赶到延安时,李铁夫已经在3天前下葬了。

泪水打湿了张秀岩(zhāngxiùyán)糊满了泥污的(de)衣服,心爱的丈夫、亲爱的同志,已经与自己阴阳两隔。张秀岩想起两个月前(1937年5月),李铁夫作为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和天津市委书记、白区工作(gōngzuò)代表,要去(qù)延安参加中共中央白区工作会议。北方局领导人刘少奇、彭真(péngzhēn),天津市委副书记刘澜涛、组织部长李启华都要先后赴延安参加这次会议。出发前,北方局领导人刘少奇对她(tā)(tā)说(shuō):“你要去,一块去也(yě)行。”本来,张秀岩也曾打算和丈夫一起去,这样可以(kěyǐ)照顾他的身体,同时还可以像平时那样帮丈夫做些辅助工作,但是,这时天津市委只剩下她和年轻的姚依林等少数几个同志,如果她走了,这边(zhèbiān)的工作怎么办(zěnmebàn)?最终(zuìzhōng),张秀岩没有去延安,而是选择留下来在市委坚守岗位。如果当初她与他同来,虽然不一定能挽回他的生命(shēngmìng),至少可以和他多相处一段时间。但是,李铁夫说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尽早实现共产主义。”即使(jíshǐ)当初她要与他一起前往延安,他也不一定会同意。这就像她和他这几年来的生活,表面上是她在外张罗,实际上是以他为主导。

李铁夫和张秀岩1936年在天津做地下工作时合影(héyǐng)。

1934年初,党组织派刚恢复党籍的(de)李铁夫化装到天津工作。他先栖身英租界(zūjiè)海大道(今(jīn)大沽北路)附近的26号路(今开封道)沿街3号的吴砚农家中,后来按照党的要求,张秀岩(zhāngxiùyán)(zhāngxiùyán)与李铁夫这对(duì)青年男女,开始“住机关(jīguān)”的生活。在白色恐怖(báisèkǒngbù)下,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最好的掩护是男女革命者假装组建成一个家庭,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这就是“住机关”的别称。张秀岩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她(tā)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yǒuzhe)丰富的地下斗争经历,曾与郭隆真等革命者一起(yìqǐ)工作过,这次从北平调到中共天津市委机关工作,任天津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组织上为给李铁夫来天津开展工作做了巧妙安排,让李铁夫对外自称是来自(láizì)福建的“老杨”,张秀岩则是以南开中学(zhōngxué)教员身份,在天津英租界小白楼附近的朱家胡同(今解放北路和曲阜道交口处)一家裁缝铺楼上租房,假扮成夫妻住了下来。“老杨”身材瘦削,戴着眼镜,长相斯文,很少(hěnshǎo)开口说话。倒是“老杨”的“妻子”贤惠温柔,温婉大气,总是面带微笑。这对“夫妻”给大家的印象十分恩爱,形影不离,进出总是手挽着手。教员“妻子”上街买菜(mǎicài),暗中(ànzhōng)传递很少出门的“丈夫”与地下党的书信(shūxìn)。而且,这对“夫妻”总有很多不一样(yīyàng)的朋友来家中做客,那是地下党的同志以走亲访友的名义开会(kāihuì)、交流与学习。在生活中,他们(tāmen)是彼此相互尊重的同志。李铁夫耐心地教张秀岩日文、英文,张秀岩为李铁夫准备写作素材,并且负责料理两个人的生活。

在共同生活的日(rì)子(rìzi)里,张秀岩这位出身大家族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慢慢对远离故土来中国革命的朝鲜青年李铁夫由(yóu)尊重产生爱情。李铁夫身体不太好,张秀岩悉心照顾;张秀岩生病,李铁夫凭着曾经在日学习过的医学知识,为她查药典找药方。两颗同样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的心渐渐靠拢。在党组织批准下,他们终于结婚,成为(chéngwéi)真正(zhēnzhèng)的夫妻。

两人结婚之后,张秀岩在北宁铁路宁园图书馆谋(móu)了(le)一份(yīfèn)差事,每月收入二三十元。李铁夫没有公开的(de)社会职业(zhíyè),没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生活全靠张秀岩微薄的薪金(xīnjīn)维持,经常是粗茶淡饭。虽然(suīrán)自己省吃俭用,但他们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开展党的活动,有时还要支援更困难的同志。在艰苦的地下活动中,这对对革命事业(shìyè)充满必胜信心的夫妻,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像自己一样的革命者。从敌人的监狱营救出来(chūlái)的同志,往往是一无所有。李铁夫曾经将自己仅有的一件大衣送去当铺换钱,帮出狱的同志买衣服穿。没有了大衣的李铁夫,冬天(dōngtiān)外出,只好只穿棉袍。尽管如此,这对革命夫妻仍然抱着(zhe)革命乐观主义(lèguānzhǔyì)态度,积极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有志青年被发展成为革命骨干,张秀岩的几个侄子、侄女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李铁夫原名韩伟键,因为(wèi)革命斗争需要,化名金元镐、胡国明、韩国李、云岗等(děng),1901年出生在朝鲜咸镜南道洪原的一个农民(nóngmín)家庭。日寇将(jiāng)朝鲜强占并改名“大韩帝国”,使无数像李铁夫一样激情澎湃的朝鲜青少年积极投入到(dào)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立志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shěshēngwàngsǐ)。轰轰烈烈(hōnghōnglièliè)的“三一”独立运动,18岁的李铁夫不但是参加者,更是领导者。在朝鲜全国反日大示威的群众(qúnzhòng)游行集会现场,李铁夫作为朝鲜学生独立运动总指挥部的负责人之一,站在数以万计渴望复国的群众面前,慷慨激昂地宣读了由代表们(men)联合署名的《独立宣言》。日本宪兵包围过来,戴着眼镜、面目(miànmù)清癯的李铁夫在人们的掩护下逃走。日本警察署对这位义无反顾的学生领袖恨之入骨,四处通缉他。留在(liúzài)国内无法生存,李铁夫只好辗转流亡到中国。

1919年4月,李铁夫(lǐtiěfū)到达上海,在《新大韩新闻社》找到一份(yīfèn)编辑工作。当时,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宣告成立,李铁夫与中朝革命志士们共同战斗。为了能够学到更多抗日救国真理,1920年,李铁夫化名秘密(mìmì)赴日本留学。他先后(hòu)在京都帝国大学医科和早稻田大学(zǎodàotiándàxué)政治经济科学习(xuéxí),研读了许多马列主义著作。四年后学有所成(xuéyǒusuǒchéng),李铁夫重返朝鲜,以《东亚日报》《朝鲜日报》记者、编辑的(de)身份为掩护,从事创建朝鲜共产党(gòngchǎndǎng)的活动。李铁夫是最早(zuìzǎo)加入朝鲜马列主义同盟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春天,在朝鲜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quánguódàibiǎodàhuì)上,李铁夫被选为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随着斗争的日益残酷,朝共遭到重大破坏,李铁夫再次遭到通缉。经共产国际介绍,他再度流亡中国(zhōngguó),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6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nián),李铁夫接受中共的指派,赴北平工作,出任党的外围组织——北平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党团书记,从此开始了在中共地方重要(zhòngyào)领导岗位上长达6年的曲折(qūzhé)任职经历。1932年9月(yuè),李铁夫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héběishěngwěi)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33年,中共河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pòhuài)。5月18日,李铁夫在北平秘密出席反帝大同盟党团会议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往南京监狱。同年7月15日,经党组织和朝鲜(cháoxiān)同志营救,李铁夫获得保释出狱。

20世纪30年代初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对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yǐngxiǎng),北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同志被(bèi)捕牺牲,共产党在白区的力量被迅速削弱。具有较高理论(lǐlùn)水平和丰富斗争(dòuzhēng)经验的李铁夫痛心疾首(tòngxīnjíshǒu),不甘忍受党的事业继续遭受巨大损失,更不忍心看着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同志接二连三牺牲。本着对党高度负责(gāodùfùzé)的态度,1933年10月至1934年2月,李铁夫先后写了《关于党内问题的几个意见》《关于官僚主义(guānliáozhǔyì)的严重性》《“左”倾机会主义的反动性》等文章和意见书(yìjiànshū),对河北省委工作中“左”倾盲动行为(xíngwéi)提出尖锐的批评。

李铁夫(tiěfū)的这些文章在党内传阅,得到党内许多同志的支持,但临时中央内“左”倾路线势头(shìtóu)正猛,李铁夫的意见被推行者们极力反对,而且(érqiě)被批为右倾取消(qǔxiāo)主义的“铁夫路线”。因为张秀岩支持李铁夫的意见,也(yě)一起被取消了党内工作并被切断同党组织的联系。受到(shòudào)这个视党的事业为生命的处理决定,李铁夫和张秀岩思想压力极大。经过反复思考(sīkǎo),他们认为(rènwéi)自己的想法有益于党、有益于广大人民,因此他们并未消沉,而是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李铁夫书写(shūxiě)了“仰望光明”四个字作为座右铭,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夫妇二人心怀赤诚,仍然一如既往满怀热情,继续为党工作,时刻等待着党组织的召唤。

担任(dānrèn)中共早期党的领导职务

吉鸿昌、南汉宸(nánhànchén)等是中共(zhōnggòng)秘密党(dǎng)员,他们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于(yú)1934年5月,在天津组建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对国民党中的抗日反蒋势力开展统战工作。为揭穿蒋介石政府(zhèngfǔ)的反动宣传(xuānchuán),为爱国人士宣讲革命真理、给革命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zhǔzhāng),推动天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李铁夫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其中,为吉鸿昌组织的爱国人士培训班(péixùnbān)上课。随着革命如火如荼进行(jìnxíng),在严寒的冬天,李铁夫、张秀岩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危险(wēixiǎn),深入到工人、学生和广大市民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李铁夫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张秀岩从(cóng)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帮助(bāngzhù)创办革命刊物,开展党的宣传活动。他们创办的《华北烽火》《天津妇女》《民众抗日救国报》等进步报刊,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著名的一二·九(jiǔ)运动(yùndòng)爆发后,李铁夫、张秀岩参与发起组织“一二·一八(yībā)”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他们身先士卒,带头走在游行队伍(duìwǔ)的最前面,与爱国青年手挽手、肩并肩,迎着反动当局的刀枪棍棒,振臂高呼抗日口号,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李铁夫不但(bùdàn)具有(jùyǒu)高深的(de)(de)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他时常对外出的张秀岩说:“我们要保持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他们(tāmen)的帮助。”有一次,张秀岩去一家纱厂开会,突然遭到警察搜捕。女工们马上带着她到更衣室,换上工服后从容离开。李铁夫感慨地说:“只要我们和群众在一起,心里想着为他们办事(shì),什么(shénme)事都好办。”正是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李铁夫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党组织的某些负责人不顾困难处境,一味要求采取正面斗争行动,公开搞“飞行集会”,盲目发动了一系列(yīxìliè)武装暴动,致使党组织和群众斗争屡被破坏(pòhuài),很多党员被捕牺牲,损失严重(yánzhòng)。

李铁夫(lǐtiěfū)对此深感痛心。他(tā)坚守党在白区的工作纪律,坚持党的原则。他从(cóng)党的利益出发,秉笔直书,在冷静思索的基础上对局势进行了客观估计和分析。这期间李铁夫连续8次上书中共河北临时(línshí)省委,要求改变(gǎibiàn)斗争策略,他的意见得到河北临时省委部分领导成员的赞同,尤其是得到省委书记孟用潜的支持。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kàngrì)民主运动重新(xīn)高涨。为(wèi)制定(zhìdìng)(zhìdìng)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了(le)重要的政治局扩大(kuòdà)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

为了向全党、全军全面解释宣传瓦窑堡会议精神,刘少奇(liúshǎoqí)在(zài)1936年春受中央(zhōngyāng)委派来到天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他到任(dàorèn)后,着手(zhuóshǒu)肃清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yǐngxiǎng),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充分肯定了李铁夫的意见和他在恶劣环境下所从事的工作,从而恢复了李铁夫的党组织关系,并任命李铁夫为河北省委委员兼中共天津市委书记(shūjì),同时任命张秀岩为市委副秘书长兼天津市委妇女部长。从此,所谓的反“铁夫路线”的斗争也基本得到遏制,李铁夫、张秀岩夫妇担负起天津党的领导(dǎngdelǐngdǎo)工作。

李铁夫主持天津市委工作(gōngzuò)后,充分发挥组织(zǔzhī)优势,发展党(dǎng)员和(hé)基层支部工作,不断培植革命(gémìng)力量,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de)形成,开创了党在(zài)天津工作的新局面。在工人群众中,在社会最底层(zuìdǐcéng)发展党的组织,这是李铁夫在白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了(wèile)开展工人运动,除了在一些工厂企业中建立基层组织外,还在工人较(jiào)多的塘沽建立了党的区委。市委还组织广大群众有效地反对日货走私。李铁夫帮助法商学院、南开大学筹建起党支部,还建起“民众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由于李铁夫深入群众,工作抓得紧,天津党和民先(mínxiān)组织都有明显的发展。到1936年底,党员由不足10人发展到400余人,民先队员达700人。为了加强全市的学生工作,市委还专门成立(chénglì)了学生区委会。天津的抗日救亡运动又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1937年春,党(dǎng)组织派李铁夫(lǐtiěfū)到延安参加党的白区工作(gōngzuò)会议。本来(běnlái)同时安排张秀岩一同前往,但张秀岩考虑到天津党的工作正处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便谢绝了组织上的安排,坚持留在天津继续工作。不料,这次分离竟成了这对革命夫妻的永别。

5月17日,中共中央白区工作会议在延安大礼堂召开,张闻天、刘少奇主持会议。李铁夫进行了(le)两次发言,批判了“左”倾(qīng)关门主义(guānménzhǔyì)倾向,受到代表的高度评价。在会上,毛泽东对于李铁夫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予了充分肯定:“华北党对于临时(shí)中央的冒险路线曾有过尖锐的反对意见,其领袖(lǐngxiù)是李铁夫同志。”毛泽东会见了李铁夫,在与他促膝谈心时,为他和张秀岩等人(rén)“受了打击,受了冤屈(yuānqū)”而鸣不平。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dǎngzhōngyāng)彻底结束了王明在白区工作中的“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明确了李铁夫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李铁夫并没有因为毛泽东的表扬而骄傲起来,而是对白区来的同志说:“我们在白区,学习条件很困难。现在来到延安,等于(děngyú)回到了家,要好好学习(hǎohǎoxuéxí),把头脑(tóunǎo)武装起来,好给劳动人民多做点事。”

由于李铁夫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党中央决定他暂时不去河北省委任职,而是留在陕甘宁西北局工作(gōngzuò),边(biān)工作边治疗。

◆李铁夫逝世后,战友及其亲属写的纪念文章(wénzhāng)手稿。

在李铁夫病重期间,党中央(dǎngzhōngyāng)给张秀岩发来紧急电报。张秀岩日夜兼程赶到延安时,李铁夫已被安葬(ānzàng)在清凉山上,张秀岩未能见上丈夫最后一面。但她知道对丈夫最好的(de)祭奠,就是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张秀岩一直坚持奋斗在革命事业前线(qiánxiàn),直到1968年去世。

在(zài)1942年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对李铁夫反(fǎn)对“左”倾教条主义的(de)(de)意见作了实事求是的结论,肯定他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qīdàshàng),中共中央指出,1934年河北省委领导的反“铁夫路线”的斗争,是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在组织问题上、干部政策上的表现。至此,李铁夫的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在七大期间(qījiān),党中央还专门为(wèi)他重新立碑并(bìng)书写了碑文,石碑(shíbēi)的正面镌刻着:朝鲜(cháoxiān)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李铁夫同志之墓。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党中央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新中华报》刊登了他的传略。李铁夫的遗体安葬在延安的清凉山上,他的生平收录在新版《辞海》中。

李铁夫是朝鲜革命者,却在中共早期党组织中担任很高的(de)领导职务;他(tā)立志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并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华夏大地;他坚持真理,书写正气良知,即便身陷囹圄仍矢志不渝地与(yǔ)信仰同行;他服从组织安排,以赤子情怀(qínghuái)与张秀岩假扮夫妻,终结伴侣,成为革命队伍里为数不多的“跨国婚姻”;他以特立独行的姿态和无比绚丽(xuànlì)的音符,奏响(zòuxiǎng)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之歌。

2014年(nián)9月底,李铁夫墓碑开始迁建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lièshìlíngyuán)墙外烈士墓区。

来源:《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hào)

人机“执手”柔美共舞 新松新款大负载工业机器人亮相端午晚会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